火狐体育平台网页登录
news information
EN
当前位置:
关于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火狐体育nba直播 | 作者:火狐体育nba直播 | 发布时间 :2024-03-13 00:38:50 | 23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年以来,为协助常委会做好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审议工作,城建环资工委根据《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化生态环境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按照年度实施方案总体安排,在常委会副主任李谦带领下有序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三级联动。注重上下联动、覆盖全域,听取镇海、北仑等地人大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组织相关委员、代表赴余姚、慈溪等地乡镇、开发园区,视察水环境治理、塑料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情况。广泛征求区(县、市)人大常委会和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意见建议,通过“代表通”回收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有效调查问卷3296份(分析报告见附件)。

  (二)强化问题导向。通过视察调研、座谈交流、专家评估等多种形式,多领域了解情况、多途径收集资料、多渠道征求意见、多维度比对分析,对全市一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有一定的问题等有了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汇总梳理调研情况和历次审议任旧存在的难题,召集发改、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为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工作做好准备。

  (三)强化数字赋能。在运用好传统调研方式的同时,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迭代升级市人大生态环境监督场景,积极探索数字化调研方式。在线收集研析相关材料数据和社情民意,通过“数据仓”等实时了解大气、水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以及政府工作动态。

  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信访投诉分类统计图2021年全市人大代表满意度情况统计图

  一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格外的重视并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全市自然生态和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慢慢地加强。2项省级考核部署任务(美丽浙江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8项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全部完成,对市人大常委会关于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较好。

  (一)思想认识持续深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大优化”作为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发展等全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代表对2021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合计占比87.7%。

  (二)治理基础不断夯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以《新时代美丽宁波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制定出台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制度基础不断夯实。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海曙等4个区(县)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区(县、市)生态环境议事厅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协同共治、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得到深化。推进“规划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融合试点。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建设并投运“宁波市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与协同平台”,生态环境保护“智慧索源、靶向施策”精准智治体系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环境质量总体稳定。4项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挥发性有机物、氨氮)重点减排工程全部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改善明显,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连续四年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年均浓度35μg/m3)并呈下降趋势,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0位,在全省11个设区城市中排名第4位。水、海洋、土壤、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指标持续向好。

  (四)重点工作较好完成。以年度工作目标为导向,以“八大工程”为引领,聚焦气、水、土、废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措施实、力度大、成效好。完成161个VOCs深度治理项目及宁钢、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35个镇(街道)、3个工业园区、86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省级创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和无害化处理率100%。完成碳达峰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规划,全力发展新兴起的产业,开展绿色改造,产业、能源、交通结构逐步优化。组织并且开展生态环境问题“举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实施生态环保督察反映问题闭环整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视察调研发现,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质量状况,与中央和省市委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新时代美丽宁波建设目标,以及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实现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压力较大。

  (一)产业能源结构调整有待加快。一是产业体系有待逐步优化。新兴起的产业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体量规模较小,尚不足以承担起新旧发展动能续接转换的重任。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碎片化特征明显,部分地区和行业“低散乱污”整治及小微企业园区建设仍需深入推动。二是能源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依然较低,“双碳”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较大压力。

  (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一是大气复合型污染问题日渐凸显。挥发性有机物( VOCs)、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和强度居高不下,由此带来的臭氧(O3)污染已成为阻碍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瓶颈。移动源和面源污染治理有待进一步深化,局部地区扬尘指标控制、餐饮油烟污染整治不够理想。二是水环境改善未达预期。平原河网水质普遍较差、波动较大,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超标时有发生。11个国控、27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Ⅰ-Ⅲ类)均低于全省中等水准。参与问卷调查的六成多代表认为水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三是近岸海域水质提升较慢。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一、二类)为40%,劣四类水质仍占27.7%。9条主要入海河流(溪闸)中尚有4条河流(溪闸)断面总氮浓度未达到控制目标要求,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改善不明显。参与问卷调查的代表认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需着重关注废弃物倾倒、入海河流污染和排口管理等领域。四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仍需加强。受污染耕地面临长期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所需资金大、农民种植习惯调整难等问题,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压力大。地下水污染问题逐步凸显,部分化工园区、电镀园区和垃圾填埋场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五是噪声污染防治亟待引起重视。全市噪声污染投诉(11342件,占比48.9%)继2020年以来,再次超越大气污染成为第一大投诉热点。2021年,中心城区昼间噪声均值56.8分贝,同比升高2.7%。参与问卷调查的代表对施工、交通、工业等领域噪声反映强烈。

  (三)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仍有短板。一是治理体系仍待健全。基层监测、执法、督察、信息化等监管能力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要求任旧存在一定差距,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能力不够,执法监督管理力度仍需加大。可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尚未有效形成。二是基础设施仍有缺口。前端应收尽收、中间无缝衔接输送、末端规范处置的全覆盖全流程处理体系尚不健全。部分区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覆盖面不广,居住小区、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污水管网还未完全纳入统一的污水管网养护体系,雨污合流、混接和管网维护等问题还未有效解决。城市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率76.3%,全省排名靠后。普通工业固废和农业废弃物固废收运体系有待完善,建筑垃圾消纳、中转设施建设和资源化利用推进较慢。三是塑料污染治理面临攻坚。随着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新兴业态发展,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主要存在快递塑料包装污染严重、不可降解塑料袋短期内替代产品供需存在缺口、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水平不高,以及执法部门监督管理不严、公众环保意识不够强等问题。

  今年及“十四五”时期,是实现2030年碳达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水平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进入全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攻坚期、多类型生态环境问题交叠期。根据市委决策部署、相关规划纲要及年度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建议如下:

  (一)加快重塑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聚力生态环境大优化,进一步发挥美丽宁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着力推进部门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进一步理顺生态环境垂直管理和开发园区改革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能职责、工作机制和保障等,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管理力度。探索完善具有地方特点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机制。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资源、生态、环境等全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

  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清洁能源体系和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综合运用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措施,加快推进“低散乱污”企业整治提升,以用地结构调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森林、湿地、耕地、海洋等固碳功能,提升ECO碳汇增量。

  (三)加快解决群众身边问题。在持续深入打好治气、治水、治海、治废巩固提升战的同时,着力打好治土、治声、治塑等攻坚战。紧紧抓住噪声、餐饮油烟、河网水质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深入”上做文章,在“精准”上下功夫,在“成效”上来衡量。切实解决城市运行中点多量大面广、布局分散的生活源、移动源污染,快速推进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好《宁波市塑料污染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统筹优化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和规模,重点提升城乡污水管网覆盖面和完好率,适度超前建设完善与我市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相适应的城乡污水前端收集、中间输送、终端处置设施。系统规划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大力推进中水回用。加快完善垃圾、普通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等处置体系建设。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废旧家电、废塑料、废玻璃等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同时,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协同保障水平,避免重复建设。

  (五)加快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严格执行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对接融合,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巩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地等生态节点保护和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保障,提升ECO质量和稳定能力。创新多元化、市场化、动态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六)加快提高综合智治水平。构建“生态环境大脑”,逐步扩大数字化治理覆盖区域。加快建设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大数据平台,统筹建立各类污染物治理基础数据库,提升 VOCs、O3、颗粒物组分、光化学污染等监测分析水平,推动构建信息全、反应快、分析准、指导强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和维护机制。加大监测设施设备投入,增加各类污染物防治监测点位数量,扩大前端智能感知领域范围,着力提升问题发现和处置能力,不断缩小环境质量信息数据与公众感受之间的差距。

  为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2021年度我市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报告,从2022年3月7日至20日,城建环资工委通过“代表通”,面向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组织并且开展了我市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96份。其中,第1题为单选,2-10题为多选,11题为开放题。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分析如下,其中选项按照比例进行了重排。

  第10题 您建议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我市实际可以谋划哪些生态环境领域小切口立法?

上一篇:2015—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成果发布 下一篇:“才智城市十大样板工程”发布 才智城市安全应战引热议